指南简介

检索

企业:
                                        
  • 全部
  • A
  • B
  • C
  • D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搜索:
    (自行搜索项目涉及专业、产业方向,以及更多项目相关信息)
企业名称 项目类型 项目简介 项目数量 涉及专业与产业方向
2021年7月批次
广州建研数力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精品线下课程建设【支持数量】拟支持10个项目。【申报条件】(1) 该项目以全日制本科高校教师个人进行申报和开展。(2) 重点支持 “非线性分析”、“非线性云计算”、“虚拟仿真”、“工程大数据”、“减、隔震结构设计”以及“钢结构直接分析设计”等方向精品课程建设;(3) 项目申请人应有此类课程 3 年以上理论教学和实践经验。【建设要求】(1) 鼓励高校教师基于建研数力提供的技术产品、技术文档和学习资料,开展产学合作课程(含教学大纲、课件PPT 、习题、大作业等)。(建研数力技术产品与高校专业课程映射图谱见附件)(2) 所申报的课程应不少于16个学时,其中建研数力相关技术的内容不少于 4-6 学时,包含 2-3 个建研数力相关技术的教学实验案例,且至少有一项大作业要求结合建研数力相关技术。(3) 高校教师在项目中期、结题报告中,应提出对建研数力软件产品的可行性建议。(4) 高校须授权建研数力向全国高校免费共享其建设的产学合作课程。【支持办法】(1) 经费支持:建研数力为每个项目提供支持经费 5 万元。若高校教师基于建研数力技术编写示范性教材,建研数力可追加 5 万元不等的支持经费。(2) 技术支持:建研数力提供相应的技术文档、学习资料和师资培训,并提供价值30万元的软件产品支持。 10 “非线性分析”、”非线性云计算”、“虚拟仿真”、“工程大数据”、“减、隔震结构设计”、“钢结构直接分析设计”
广州建研数力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精品MOOC课程建设【支持数量】拟支持3个项目。【申报条件】(1) 该项目以建设“金课”为目标,以全日制本科高校教师进行申报和开展。(2) 重点支持“非线性分析”、“非线性云计算”、“虚拟仿真”、“工程大数据”、“减、隔震结构设计”以及“钢结构直接分析设计”等方向精品课程建设;(3) 项目申请人为土木工程类、建筑结构类相关专业课程负责人,应有此类课程 3 年以上理论教学和实践经验。同等情况下,优先支持更有丰富慕课教学经验、所授课程参与学生更多的教师。(4) 优先支持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建设要求】(1) 鼓励高校教师基于建研数力提供的技术产品、技术文档和学习资料,以混合式教学形式开展产学合作课程(含教学大纲、课件PPT 、习题、大作业、线上授课视频等)。(建研数力技术产品与高校专业课程映射图谱见附件)(2) 该项目为混合式教学改革项目,分为线上线下两部分,所申报的线下课程应不少于16个学时,其中建研数力相关技术的内容不少于4-6 学时,包含 2-3 个建研数力相关技术的教学案例,且至少有一项大作业要求结合建研数力相关技术。(3) 高校教师应在项目建设期内完成至少一次在主流慕课平台上的线上授课,其中建研数力相关技术的内容不少于 25%,且至少有一项测验要求结合建研数力相关技术。累计参与学生人数不少于 300 人,且 70% 的学生完成课程并通过考试或认证。(4) 高校教师在项目中期、结题报告中,应提出建研数力软件产品的可行性建议。(5) 高校须授权建研数力向全国高校免费共享其建设的产学合作课程。【支持办法】(1) 经费支持:建研数力为每个项目提供支持经费 10 万元。若高校教师基于建研数力技术编写示范性教材,建研数力可追加 5 万元不等的支持经费。(2) 技术支持:建研数力提供相应的技术文档、学习资料和师资培训,并提供价值30万元的软件产品支持。 3 “非线性分析”、”非线性云计算”、“虚拟仿真”、“工程大数据”、“减、隔震结构设计”、“钢结构直接分析设计”
广州建研数力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师资培训 【支持数量】拟支持3 个项目。【申报条件】(1) 该项目以全日制本科高校教师进行申报和开展。(2) 申报高校有能力举办一次由一线课程教学教师及相关教学负责人参与的师资培训活动,安排高校讲师与企业讲师密切配合,可讲授教学改革经验及产业前沿技术。(3) 申报组织培训的院校具备申报项目的专业优势,能辐射周边区域院校。优先资助中西部或偏远地区院校。【建设要求】(1) 立项高校需组织一次面向一线课程教学教师的师资培训活动,规模约为50人以上。(2) 在企业支持下,申报高校负责活动策划、宣传、报名、日程安排、场地协调、讲师邀请、成绩认证、成果总结等工作。【支持办法】(1) 经费支持:建研数力为每个项目提供支持经费 3 万元。若高校教师基于建研数力技术编写示范性教材,建研数力可追加 5 万元不等的支持经费。(2) 技术支持:建研数力提供相应的技术文档、学习资料和师资安排,并提供价值30万元的软件产品支持。 3 “非线性分析”、“非线性云计算”、“虚拟仿真”、“工程大数据”、“减、隔震结构设计”以及“钢结构直接分析设计”
广州建研数力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 【支持数量】拟支持20个项目。【申报条件】(1) 该项目以全日制本科高校教师进行申报和开展。(2) 申报院校具备申报项目的专业优势,优先资助中西部或偏远地区院校。【建设要求】(1) 申报高校建设挂牌实践基地,与建研数力协同设置互动实践模式,制定实习实践计划,组织1-2次学生培训。(2) 申报高校也可鼓励学生撰写相关学术论文或参加竞赛,从研究意义、创新性、指导性等方面展示研究成果。【支持办法】(1) 技术支持:建研数力提供相应的技术文档、学习资料和师资安排,并提供价值30万元的软件产品支持。 20 “非线性分析”、“非线性云计算”、“虚拟仿真”、“工程大数据”、“减、隔震结构设计”以及“钢结构直接分析设计”
广州萝薇化妆品有限公司 创新创业联合基金 面向新能源、功能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医学美容材料等相关领域支持高校师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为高校师生提供资金,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实践。 3 化学类、材料类
广州萝薇化妆品有限公司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面向化学类、有机高分子类课程设立教改项目,支持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与改革,分享教学改革经验和实践做法。促进高校教学内容将理论基础教学与工程实践型实训培养教学有效结合,推进跨专业交叉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拟支持的课程包括普通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等。 4 化学类、材料类专业
广州萝薇化妆品有限公司 师资培训 围绕当前的产业技术热点,协助提升一线教师的技术和课程建设水平。广州萝薇化妆品有限公司会定期组织合作高校教师开展教学培训、经验分享、教学研究等工作,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3 化学类、材料类
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创新创业联合基金 创新创业联合基金项目,本年度共计划提报两个主题:城市更新设计实践与智慧景观技术研究;旨在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下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以及“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的指导思想,结合山水比德多年来在城市规划、生态设计、文化传播方面的实践积累,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运营实践、合作协同三大能力,携手高校共同培养关注城市更新设计的“有机人才”。 2 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未来人居、智能建造、遥感
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以山水比德自主提出研发的“新山水”设计理念为基点,深耕中国传统文化,响应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号角,围绕目前产业的热点技术领域 --- 数字建造与智慧城市打造,开展“数字技术辅助设计与智慧景观”项目申报,同时注景观行业常青课题 --- 硬景新材料开发运用、植物软景材料设计应用,开展教改项目,也为企业提供实践性、创新性共同具备的人才。本项目旨在兼顾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结合教学实际,支持高校在这些领域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建成一批高质量、可共享的课程教案和教学改革方案。 4 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学、软件工程
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项目,本年度共计划提报两个主题:其一,将围绕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尤其是文化旅游的IP营造,开展项目活动并促进区域性文化交流;其二,响应乡村振兴的号角,开展基于景观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活动。旨在培养在景观设计、城市规划、营销策划等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努力将实习基地建成特色鲜明的景观规划类区域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 2 不限
广州唯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拟设立20个项目。开展“电子商务”方向项目研究。设立示范课程项目10项,重点支持新媒体方向、跨境电商及智慧物流方向。面向电子商务专业,设立教改项目10项,支持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与改革,分享教学改革经验和实践做法。 20 电子商务等专业
广州唯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师资培训 拟设立20个项目。师资培训项目将以培训、研讨等形式,协助高校培养本校一线教师,使之成为双师双能型专业教师,内容围绕当前的产业技术热点,协助提升一线教师课程开发技术和课程建设水平。 20 电子商务等专业
广州唯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拟设立10个项目。面向全国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 10 电子商务等专业
国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校企双方围绕“人工智能+X”复合型新医科人才培养,鼓励与新医学相关专业合作,重塑与人工智能、信息化发展深度融合的新医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重构、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丰富课程教学资源,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探索人才能力动态评估,对接产业需求。为国家培养具备智能化、信息化基础理论和知识,精通智慧养老产品应用的重创新、善实践的复合型新医科专业人才提供一套可推广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模式。 4 护理学、健康服务与管理、康复治疗学